热词: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
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
  • 概要
  • 历史
  • 地理

 房县,古称“房陵”,因其山林四塞,巩固有如房室而得县名。县域居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结合部,东扼荆襄,西望长安,南依神农架林区,北交车城十堰和道教圣地武当山,自古就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最高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180米,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全县辖20个乡镇、50万人,国土总面积511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第一大县,素称“千里房县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房陵城”。房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兔子洼、羊鼻岭和七里河文化遗址,不仅记录了50万年前(相当于北京周口店时期) 人类活动踪迹, 而且有力地佐证了房县是汉江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核心区域。秦置房陵郡,迄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  自秦迄宋十四位帝王将相贬居房陵,博大精深的京城文化使房县美名传扬; 《二十四史》记载,房县是与京城联系最紧密的县,  民间至今保留着浓厚的宫庭文化色彩。作为革命老区,千里房县红旗飘扬。贺龙,邓仲夏、许光达、王树声、柳直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浏览房县,犹如翻开了中国历史生动的画卷。
  房县幅员辽阔,富饶而又美丽。境内有八大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一是森林资源丰富。房县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  “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境内森林茂密,群山林海茫茫,林业用地52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森林覆盖率67.8%,活立木蓄积量438万立方米。以房县为重点的秦巴生态功能区,是抵御沙尘暴南下东移和酸雨北上西进的生态调节器,被誉为中国真正的“ 生态心脏”。
  二是草场资源丰富。房县山场辽阔、饲草繁茂,是发展草食家畜的优良场所,可利用牧草面积287万亩,居湖北省第一,成片千亩以上草场107万亩,理论载畜量130万个羊单位,是湖北省百万只商品羊基地之一。
  三是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1261条,南河、堵河、官山河等四大水系纵横交错,水能蕴藏量35万千瓦,可开发20万千瓦以上。
  四是矿泉水资源丰富。据《中国温泉纪要》记载,房县温泉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全国名泉之一。境内五处热矿泉自然露头于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断裂带”上,来自 4000米以下地质断层,  富含氡、锶等20余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日流量1.5万吨,常年水温保持在37.7℃,医疗、饮用、沐浴效果均佳,被誉为“中华泉水之冠”。
  五是矿产资源丰富。境内金属、非金属矿产达50多种,矿点800余处,潜在经济价值500亿元以上,  目前已探明32处,主要有铜、铁、铅、锌、磷、锰等,尤以磷矿石、硅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储量大,品味高。
  六是土特产品资源丰富。房县是全国著名的“木耳之乡”、  “黄酒之乡”,大宗骨干土特产品千余种,代表世界消费潮流的绿色产品50余种,黑木耳、香菇、黄酒、天麻、板栗、核桃、山野菜、绞股蓝等,  皆以其品质卓越、纯天然无污染而驰名中外。特别是黑木耳、香菇、黄酒为房县千年历史特产,早在隋唐时期已作为钦点贡品而誉满京师。“云耳”、“燕耳”,在国际贸易中以质优味美、营养丰富,赢得“房耳”盛誉,产品畅销五大洲。香菇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大部分销往亚、非、北美等地。黄酒是唐中宗李显贬居房陵而流传后世的“宫庭御酒”。现在,此酒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嫁接糅和,进行特殊配方而成,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极高的饮用价值和医用价值,是符合国际酒类发展方向和国际消费趋势的畅销饮品,被人们誉为“神酒”和“液体蛋糕”。
  七是药材资源丰富。房县是神农尝百草之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素有“华中药库”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400多个中草药标本采集于房县。杜仲、桔梗、金钗、灵芝、猴头、天麻、党参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享有盛名,  “北岸黄莲”属全国佳品。中草药基原种类达628种,资源蕴藏量348万吨,全部是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药材。
  八是旅游资源丰富。  “房陵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房县是生态旅游的最佳选择。逶迤于世界名山神农架和武当山怀抱的房县,青山抱绿水,清泉映山色,四时有奇葩,百里飘幽香,堪称“山河毓秀天下”。数千年历史的熏陶,使房县形成了独特的帝王文化、道教文化、皇家饮食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以温泉、溶洞、瀑布、奇峰、峡谷、古寺、名刹为主体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仅具有神奇、幽、险特色,而且伴有神奇美妙的传说,令人~驰神往。观音洞“洞天福地”,  “来到此间即蓬岛,还从何处觅桃源?”;温泉寺曲径通幽,  “白云满谷鳞鳞起,凝有乘鸾玉女轩”。野人洞别有洞天,被誉为“天然地下艺术宫殿”户各种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维妙维肖, “怪怪与奇奇,万状不可名”。野人谷谷幽水秀,是中国最早发现野人的地方,置身野人谷,让你领略到回归自然的无穷乐趣。还有显圣殿、挂榜岩、望佛山、柳树垭等众多品位超群的景点都令人留连忘返。近几年来,房县通过认真挖掘整理历史人文景观,保护梳理自然景观,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格局,在鄂西北旅游环线中倍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房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轻的房县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坚实更加豪迈的步伐走出湖北,走向全国。
  “青山欣待五湖客,隽水愿接四海情”。房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房县游乐观光,热忱希望与海内外企业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房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战国为房陵,属楚。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以“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东汉末为房陵郡治,改属荆州。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两郡为新城郡,房陵为新城郡治台。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属梁州。南北朝时迭有变更。北周改房陵县为光迁县,为光迁郡治。隋大业二年(606年)为房陵郡。唐贞观十年(636年)改光迁县为房陵县,为房州治,隶山南东道。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为保康军,隶京西南路。元为房州治,隶湖广中书省襄阳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县入房州。明洪武十年(1277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襄阳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房县改属郧阳府。民国初年属襄阳道;民国二十年(1931年)隶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隶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房县是革命老苏区。1931年夏,贺龙,邓中夏、柳直旬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转战房县, 开辟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苏区,成立了房县苏维埃政府。1946年7月,王树声、罗厚福率中原新四军五突围部队转战房县, 在房县中坝成立了鄂西北军区,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县人民政府,开创了以房县武当山地区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1949年元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四纵十二旅和陕南军区部队,发动房竹战役,解放房县,成立了房县人民民主政府,属陕西省两郧专区。1950年4月改属湖北省郧阳行政专员公署。1953年隶属襄阳行政专员公署。1965年襄郧分设,房县仍隶属郧阳地区。1994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为十堰市所辖 。

房县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境内平坝、丘陵占17.1%,二高山占44.4%,高山区占38.5%。以青峰断裂带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山脉走向一般是东西、东北或东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间,山背开阔,山顶垣状,其间有河谷盆地零星分布,是玉米、水稻、小麦、木耳的主产区;中部以县城周围的马栏河谷为中心,形成一条狭长的断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县的粮仓,又是果木林园发展的重要基地;南部为山区,山势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杂粮及用材林主要产区。全县最高海拔为西南部上龛关家垭,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内海拔高低差为2306米。

     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为:冬长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异变化大,具有立体气候;同一海拔高度,阴坡与阳坡气温相差1—2.5℃ ;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10℃ 至15℃ 之间,极端最低气温-17.6℃(1977年1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40.4℃(1996年7月20日)。无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长南短,北部的大木为240天,南部的西蒿为174天,其余地区大都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间,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大木镇雨日最少,为106天;桥上乡西蒿雨日最多,为140天。年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之间。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阴雨低温天气。土地资源